中小学课后服务提质扩容 校社协同模式成主流
2025 年中小学课后服务从 “全覆盖” 迈向 “高质量”,教育部印发《课后服务提质指南》,推行 “基础服务 + 特色课” 双轨模式。基础服务聚焦作业辅导,要求教师在岗率达 100%,作业完成率提升至 95% 以上;特色课程扩容至 12 大类,涵盖科普、艺术、体育、劳动等,全国中小学平均开设特色课 35 门,较去年增加 12 门。
校社协同机制全面铺开:教育部联合文旅、体育等 8 部门建立 “课后服务资源库”,吸纳校外机构、非遗传承人、退休专家等优质资源 2.3 万个,其中科技类资源占比达 30%。浙江杭州试点 “校社共建实践基地”,组织学生每周 1 次走进科技馆、美术馆开展体验式学习,参与学生达 82 万人次,家长满意度达 98%。
经费与师资保障同步加强:中央财政拨付课后服务补助资金 60 亿元,对参与服务的教师给予每课时不低于 60 元的补贴,上半年已发放补贴 28 亿元;推行 “弹性上下班” 制度,鼓励教师参与特色课程开发,江苏、广东等省已评选 1000 名 “课后服务名师”。监测数据显示,课后服务参与率从去年的 86% 提升至 92%,学生平均校外培训支出减少 65%,有效缓解了家长 “看护难、辅导难” 问题。
除非注明,文章均由 潮州技师学院 整理发布,欢迎转载。